• slider image
:::

心得 teaching - 真情報導 | 2022-01-24 | 人氣:1015

正向心理,遇見快樂的你班級讀書會心得

 

 

一、讀書班級名稱:正向心理,遇見快樂的你

二、書名 : 我的餐盤

三、讀書會學員 : 呂惠萍、王美淑、王洪麗、劉惠潔、陳映妤、陳陳麗惠、陳卉欣、李金慶、邱璿方、陳天華 

四、讀書會時間 : 10/26、11/23、12/14、12/28 週二16:50 - 17:50

五、讀書會地點 : 303教室    帶領人 : 呂惠萍

 

《非暴力溝通》讀書會報告

 

 
  1

 

■主辦:北投社區大學

■執行:「正向心理,遇見快樂的你」(2021 秋季)

■指導老師:呂惠萍 (Lisa)

■參與學員:

王美淑、王洪麗、劉惠潔、陳映妤、陳陳麗惠、陳卉欣、李金慶、邱璿方、陳天華

讀書會執行時間: 10/26、11/23、12/14、12/28

■《薩非暴力溝通》

作者:Dr.Marshall B. Rosenberg 出版:光啟文化

 

2

線上讀書會

 

 

 
  3

線下讀書會

 

4

案例演練

 

 
  5

案例演練

 

6

第三次分享聚會

 

 

 
  7

如何讚美致謝也是《非暴力溝通》重要章節

 

從人與人的溝通,回到鬆綁自我批判

 

/陳映妤

 

 

這本書搭配 Lisa 老師的課程,讓人更快瞭解「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在這學期之中,我已經不只一次推薦這本書給身邊的朋友,無論是情侶之間的談話、長輩之間的應答,甚至是與合作廠商的談判都很好用。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期待「一次就發揮明顯作用」,但可以相信「已經產生化學變化了」,接下來只要讓子彈飛一會兒,事情就會有所不同。

 

每次讀書會的時候,同學用不同的方式在演示內容,更能實際的練習到書裡的精髓,甚至體驗到不同角色在面對這些情境時的感受,例如:青春期被媽媽限制使用電腦的時間,原來媽媽當時是這樣的心情。

 

讓人驚豔的是這本書的最後幾個章節,讓人從與人溝通,再次回到與自己溝通。轉化內在的自我批判習慣,很慶幸自己在這時候接觸這些內容,也接觸Lisa 老師的課程,這些是成長過程中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養分。

 

再次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譯者,和 Lisa 老師。

 

非暴力溝通:化解衝突,豐富生命

 

/王洪麗

 

讀了這本書以後,發現原來從小到大,我生活的周遭,時常上演所謂的暴力溝通,尤其是長輩們的語言表達方式,都是帶著好、壞、是非對錯、指責、批評謾罵、貶損、比較和貼標籤等等。雖然出發點是好意,但是帶著怒氣加上偏見反應來傷害彼此,導致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讓我們之間的關係愈加疏離、冷漠,衝突也就在所難免。

 

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將內心的負面訊息轉化為感受和需要,藉此增進內在的溝通。我們如果能夠辨識自己的感受與需要,並且加以同理,就不致於陷入憂鬱的泥淖。

 

作者馬歇爾說:「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卻有共同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透過「觀察、表達感受、需要、做出具體請求」這四個步驟,使我們能真誠地表達自己,也能深入的傾聽他人,建立心與心之間的連結,無須妥協即可化解衝突,豐富彼此的生命。

 

本書教導我們要同理別人,必須先同理自己。當意識到我們急著為自己辯解或無法同理他人時,就需要:暫停,深呼吸,同理自己;以非暴力的方式大聲說出自己的痛苦;或離開現場。

 

很幸運可以閱讀這本書,它讓我學習如何疼惜自己、善待自己,以便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並且做一個更完整的人。

 

鬆綁被情緒控制:不誤導不激怒,準確表達需求

 

/陳麗惠

 

因為同時間讀了另外一本“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兩本書中的內容有許多地方 不約而同,讓我收獲良多,發現自己以往在回應對話的過程中,常常被情緒控制,導致說出去的話,不但沒有表達正確的需求,反而更容易誤導對方,甚至激怒對方。

 

這本書裡面對我來說是本有用的工具書,因為其中有五個非常實用的練習: “觀察”或“評論”、“表達感受”、“認清自己的需要”、“表達請求”、         “有同理心的聆聽”&“沒有同理心的聆聽”,作者提出許多現實場景的對話,讓讀者可以直接練習選擇,並細膩分析句子中的“真意”,我個人透過反 覆練習,漸漸地抓到自己以往常犯的語言錯誤,希望透過此書及“冰山練

習”,能把身上的稜角慢慢去除~

 

謝謝 Lisa 老師的細心指導,也感謝正向心理的各位同學“接納”並“接住”向下墜落的我,感恩,期待再會!

 

彼此連結,讓愛流動

 

/陳碧麗

 

過往,我們常因為道德判斷、或比較、或推卸責任、或其他因素,無法清楚的知道對方想表達什麼,也無法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會造成不必要的誤 解,透過觀察,學習陳述觀察到的事實,不帶任何判斷或評論,也學習陳述自己觀察到這個行為帶來的感受,學習使用明確具體的用詞,而非意思模糊籠統的字眼,好、不好、有用、沒用等,清楚明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做有效的溝 通,彼此就更容易連結。

 

非暴力溝通法,協助我們專注於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幫助我們彼此聆聽和交談,讓關係因愛的流動而豐富。

 

這本書,在老師引導下,我們不斷的練習,學習傾聽,聆聽並觀察對方的需 求,也不斷練習明確的表達,其中更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想法,聽到自己內心的需要,不僅要愛別人更要懂得愛自己,唯有先愛自己,才有能量去愛別人。

 

不只對家人、朋友受用,在工作上一樣行得通,以前在工作上受委屈就只會默默承受,知道總會有水落石出的機會,但這個等待太辛苦了傷痕累累,現在開始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化解不必要的誤會,聽見自己內外一致,迎向更好的自己,特別要感謝惠萍老師耐心的教導,讓我們的讀書會不只是讀、不只是說,還有演,更是心靈神會,期待每個人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語言是窗戶,也可以是牆,

可將我們定罪,也可讓我們得到釋放。願我無論在說話或聆聽時,

都散發愛的光芒。

.

..

聽見我們共通的感受。

 

領略生命的從容與善意

 

/李金慶

 

天地無限寬廣、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讓我們受苦的,是我們軟弱、狹隘的心靈。

 

地殼隆起、要成為高山,必須先經過海平面以下的階段,人類思想及文明的進展亦復如是,有一積累、反應的過程,須要「時間」與「耐性」。

 

經由“相信自己”、“認識自己”,得以領略生命本然的‘’從容‘’與‘’ 善意‘’,進而對人類、對生命的存在“有信心”,雖偶有不智與漏失,終將 邁向無盡光明的未來;而建築在理性、感性適洽融合的「非暴力溝通」正是這過程經驗、智慧的積累與產物之一。

 

「善」的基礎已具備了,過渡時期尚待修正的,只是不同背景之彼此「溝通

(互通有無)的技巧」;接下來,迎面而來的,相信是“既自由又融合”、“需要即是自由”的人類未來、萬物榮景。

 

溝通不搞砸:積極聆聽,關鍵時刻深呼吸

 

/邱璿方

 

我們不是生下來就是聖人,在生氣時我們就會埋怨、批評、指責,挖苦、嘲笑他人,有時候甚至將這作為勇敢的標誌,但你會發現如果這樣,就會把自己的生活給搞砸了。

 

這本書令人讚歎的書,同理心、積極的聆聽、善意,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記住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自覺地在每個關鍵時刻都深吸一口氣,慢慢地依照這步驟,一定有助於提高生活品質,增進家人與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

 

書中也提到日常發生阻礙善意溝通的四個原因:

道德判斷

比較

推卸責任

應該必須

 

我們也需要避免聽到負面訊息時的慣性四種反應:

認為對方指責或批評

怪罪對方,防衛性攻擊

試著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試著覺察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我非常確信 多看幾次這本書 並堅持刻意練習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

 

從以愛連結自己,面對不完美的我出發

 

/陳卉欣

 

在非暴力溝通在上可以幫助我們改變表達和聆聽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改變過去說話的模式,在觀察與評論中了解到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帶著有評價的語言,會令人不舒服,而且容易造成對立。

 

在第四章節內學習到,就是要能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表達內心真的感受及脆弱的一面,區分感受與想法,讓我學習的更多表達感受的句子。

 

在裡面也提到使用正向的行動語言,在提出請求時要清楚、正向、具體的行動語言,來表明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在那之後必須很清楚的告知,希望對方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回饋。

 

在後面提到以同理心的聆聽,以尊重的態度了解他人的體驗,把自己頭腦放 空,全心全意的聽,如果要提供意見或安慰時,要先問對方是否需要,要同理別人,必須先同理自己,當我們無法同理他人時,就要:1. 暫停,深呼吸,同理自己,2. 以非暴力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痛苦,3. 離開現場。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愛與自己連結,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學習疼惜自己,善待自己。

 

足以改變人生的語言與對話

 

/王美淑

 

如果「暴力」指的是會造成傷害的行為,生活中有許多對話,是用好壞、是非對錯、指責、批評、比較、貶損、批評、為別人貼標籤等等方式做為溝通,經常會造成人與人之間情感和精神的傷害,使得關係疏離、冷漠,甚至衝突。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深受語言及肢體暴力之苦,讓他思索著~究竟是什 麼,讓人難以體會心中的愛,以致相互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最後,他發現了「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透過了「觀察、表達感受、需要、做出具體的需求」四個步驟,當真誠的表達自己,也深入傾聽他人,建立心與心之間的連結,當心意相通,人與人也能和諧共處。

 

書中,我很喜歡這句~語言是窗(或是牆),提醒自己「即將說出口的話,將會改變我的人生」,謝謝這本書給我的座右銘

 

以悲憫之心搭建心靈橋梁

 

/劉惠潔

 

這學期又讀了一本很棒的書,是《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它是根據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有意識地做出回應

它會引導我們誠實而清楚地表達自我,尊重他人並同理他人

它會讓我們在與人互動時能夠瞭解自己和對方在深處的需求,並指出哪些行為和情況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它是一種動態的言語,且不鼓勵人們作靜態、概括性的陳述

它能學習疼惜自己、善待自己,而免於道德的自我判斷,並運用「哀悼」和

「自我寬恕的」來看清自己還有哪些成長的空間

它是在「不傷害任何生命」的核心理念下,放在搭建人們心靈的橋樑,讓雙方得以彼此連接,並流露出人性與生俱來的悲憫之心。

 

對我而言最困難的是:

要同理他人時,必須卸下心中對他人所有的成見與批判

當我在遇到痛苦情境時,要坦誠地表達自我且不避諱透露自己的軟弱之處

當我意識到要爲自己作辯解或無法同理他人時,要先暫停並先同理自己,且大聲說出自己的痛苦,而暫時離開現場來調整自己的心境。

 

藉由《非暴力溝通》的實例演練後,可以幫助我將內在負面的訊息轉化爲感受和需求,經辨識自我情緒後加上同理心,可使我聚焦於自己想要的事物而非別人或自己的毛病,也讓我的心境變得較爲和平。

 

感謝呂老師再次使用這本輔助的教材書~《愛的語言》因著人們有共通的人性,讓人們的關係在愛的流動中,而豐富了彼此的生命。

 

從此,我勇於以愛的語言擁抱家人

 

/陳天華

 

每個人原生家庭各異,每個人成長背景不一,人生際遇各有不同,造就了我們對事的觀點和處理方式的差異。

 

悲觀、抱怨、指責、評斷的負面思維是人的傾向,透過正向心理課程 Lisa 老師的講解與引導,以及《非暴力溝通》一書的研讀,連結了自我,覺察自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他人相互的關懷以及善意的對待。

 

非暴力溝通四個進程:1. 觀察不評論,不帶著判斷、指責、分析;2. 辨識與表達感受,表達內心的需求和脆弱有助於化解衝突;3. 連結需求,積極聆聽自己和對方隱含未說的需求;4. 提出請求,使用正向的行動語言,請求別人做甚麼,而非不做甚麼(我想要…、我希望…)。希望對方做甚麼,而非不做甚麼, 並且是對方能力所及做得到的,具體明確

 

讓我懂得用同理心、用尊重、用包容、用讚美、用肯定、用柔和正向的「愛的語言」!用微笑勇於說出對他人的關愛,也用愛的肢體語言擁抱家人,讓家充滿了溫馨、快樂的正向能量。

 

感恩 Lisa 老師,能在我退休之後的生活,讓我遇見了快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