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法(文資法)中的文化資產,分為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而本次列出的15項古蹟,有13項屬於有形文化資產中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類型,另外2項則尚未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
從捷運新北投站出來,經過新北投車站,映入眼簾的是古樸卻又現代的北投公園。初次來到北投的人走進北投公園感覺就像走入異世界一樣,高聳的老樹阻絕了外界的雜音,這是因為北投公園至今已有106歲了。設立初期,北投公園是日本人泡湯之餘認識台灣的最佳場所,他們用植物來認識這座熱帶島嶼,因此被栽植下了許多的熱帶樹種,如棕櫚植物等,但除此之外,北投公園的代表更有號稱活化石的樹種-楓香,楓香與楓葉不同種,但其新芽抽出時的紫紅色非常典雅,深受喜愛。這些老樹們跟著公園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最終成為豐富的生態棲地,走在裡面,可要小心老鷹跟台灣藍鵲呢!
北投從日本時期以來開始以溫泉著稱,很多人以為溫泉僅供享樂、放鬆,但其實在一線之隔,溫泉的醫療功效做為戰爭使用更有價值,這個背景賦予了北投站上國際舞台的命運。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建於1898年,專門服務水土不服或受傷的日本兵,利用溫泉進行療養,除此之外舉凡蓋在北投富貴人家的房子,總要準備防空地下室以備不時之需,梅庭一樓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身為佳山旅館的北投文物館更是招待神風特攻隊最後一晚的場所。1945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北投進入溫柔鄉時期,日軍雖然撤離,但在1950年又以顧問團的身分回來,協助蔣中正以士林北投為基地,完成反共大業。許多的溫泉旅館轉而招待日本及美軍顧問團,加入捍衛民主自由的陣線,只是隨著蔣中正的去世,兩岸的情勢轉趨穩定,過去的風化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眷村還有張學良故居仍提醒著我們這段故事。
廢娼後的北投是沒落的,但促成北投再生的轉機,從風化區變成風景文化區,是一棟荒廢的房屋-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保存再利用。1995年左右,透過熱心的北投國小師生與社區人士奔走下,原本要因纜車興建而拆除的公共浴場,被保存下來,成為不只展現北投溫泉的博物館,更是展現居民關注地方心意的所在。自從溫博館成立之後,更多的古蹟陸續被保存,甚至創下將建築物二度搬家的壯舉-「新北投車站回娘家」。居民的願景形成今日生態博物館「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期待讓更多人能一起加入公民的行列,關心環境。
北投的故事真是怎麼也說不完,但如果沒人引路,可能短時間能看見的就只有單薄而淺層的北投而已。近年來,北投說書人以實現「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為目標,試圖用說故事、遊戲、以及策展跟媒體傳播的方式,將史實轉化再造成觸媒,與大家一同打開看見北投的另一雙眼睛:例如在體驗遊戲的過程中,人們得以扮演歷史中的腳色,面臨關鍵抉擇決定北投命運,進而身歷其境思索北投的未來。我們相信當進行了深層的體驗之後,北投將不再會只是地圖上的北投,而會成為每個人生命中可以帶回去的一部分獨特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