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讀書會
■主辦:北投社區大學
■執行:一人一故事劇場-即興創作(2024秋季)
■指導老師:岑明珠講師
■參與學員:
塗姿蓉、吳在瑛、鄭圃鈞、邱榮芳、岑明珠、廖偵延、彭子涵
讀書會執行時間: 10/23、11/20、12/18、01/01
■《正念溝通:在衝突、委屈、情緒勒索場景下說出真心話》
作者:奧朗‧傑‧舒佛
出版:究竟
※心得
1.吳在媖的讀書心得
「正念溝通」這本書蠻厚的,很感謝有這個讀書會,讓我可以讀完並經過討論而更理解。
這本書讓我發現了「當下」的重要,還有在衝突、委屈或情緒勒索的情況下,如果要說出真心話,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的內在需求」到底是什麼。這讓我很驚訝,因為通常我們都沒有去分析自己,當我們關注的點從外在的環境變成「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的時候,反而更能夠同理別人,而不是要求別人,進而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與真心話,這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
讀了這本書,也讓我發現我在面對衝突時,通常採取的反應是「逃避或消極接受、消極抵抗」,這對事情沒有幫助,還會造成我自身的痛苦,跟對方的不理解。
謝謝這個讀書會,讓我未來在面對衝突或委屈時,可以試著先不要緊張想逃,而改成先分析自己的需求,知道這是最重要的事,然後慢慢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讓對方能夠理解我,事情就會不一樣。
這本書也幫助我在一人一故事的演出練習時,可以用「看需求」的眼睛來理解觀眾,收穫良多,很感恩。
2.岑明珠的讀書心得
從來以為溝通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溝通過後還是解決不到,最後可能是不歡而散、或其中一方不情不願地忍讓。讀過了這本書才發現不同的思考方式,溝通的目的並不為解決問題,而是真真正正的溝通,讓雙方互相理解需求和感受。很多時候,當雙方都能有效地同理對方,本來要解決的問題也許會消失了;就算結果問題無解,也能減少衝突,避免關係變壞。我在育兒方面也有應用到書中所學的,也真的有減少了生氣吵架的情況。
正念溝通的理論,在我們的課程中也可以應用到,尤其是在面對說故事者的時候,我們不再偏重於他/她口中所說的故事情節,而是要同時理解到當中感受和需求,那些可能隱藏在表象底下更深層的故事核心,讓演員把沒有被說出口的心聲演繹出來。
3.廖偵延的讀書心得:
溝通是每天都必須進行的,然而很多時候,卻是越溝通越多爭執,到最後真正要溝通的目的是什麼?真正想要說的是什麼?卻早已經忘記了,或是根本無法再繼續說下去了。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正念溝通』便覺得這是現代人非常需要的一本書,在衝突、委屈或情緒勒索各種情況之下,我們要如何好好的把對方的話聽進來,能夠同理對方,並且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怎麼說』『說什麼』,要怎麼表達給予對方知道,在一來一往,一投一接的對話中,順利的完成溝通。
在這本書裡面,指導了很多溝通練習的步驟、方向和方法,我覺得最重要、最首先的是『啟動我們自己的覺知』,練習打開覺知,有意識的感覺、好奇的感覺,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呢?想說的真正需求是什麼呢?我們想要的真正是什麼呢?在任何對話的過程中,打開我們自己的『雷達』接受不確定、不相同,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來讓對話停頓下來,重新思考,也可以慢下來,與對方重新核對觀點跟感受,這都有利於這都有利於朝著『正念溝通』前進。
4.塗姿蓉的讀書心得
這本書藉由正念溝通三步驟,以臨在引導溝通,從培養內在覺知出發,發自好奇、關心,清楚的表達自己,並以同理心傾聽他人,理解對方說的內容及聽出內容背後的感覺和需求,就能促進有效溝通。
溝通並沒有我們想像中來的容易,何況是在衝突、委屈或情緒勒索的情境下,更是複雜困難。在溝通當中,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的「出發點為何?」,也就是我們的「意圖」。
在如何不引起爭執的狀況下提出某個議題,這部分與之前學習EQ有著共鳴,具體描述對方行為,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讓對話連線,幫助增進彼此的理解。
在推論階梯理論裡,讓我理解到當我們對整體的狀況缺乏覺知時,容易會混淆觀點和事實,就可能引發爭辯,讓彼此的對話斷線。
「正念溝通」更新了我對溝通的思考方式及對表達的認知,但最關鍵的還是,要親身實踐跟不斷練習,讓自己習慣新的思考方式及說話模式,而在這本書裡更收錄了實用的如何練習、解決難題的問與答,讓我受益良多。
5.鄭圃鈞的讀書心得
這本書啟發我在日常對話中練習觀察自己的狀態,從中發現溝通其實不只是語言的表達,更是一種自我與他人的連結方式。我學會在說話前留意自己的情緒,並試著理解自己當下真正想傳遞的訊息。
過去我認為傾聽只是靜靜地聽對方說話,用自己的揣測給予對方附和或是建議,但現在明白,真正的傾聽需要更多專注,觀察對方的需求為何。每當對方說話時,我開始提醒自己放下主觀的判斷,努力感受話語背後的情緒與需求。這樣的練習讓我意識到,許多平常的對話其實可以變得更有深度。
書中還提供了許多具體的練習方法,幫助我一步步改變對話中的習慣。比如,當情緒升高時,我會嘗試停下來,觀察自己的反應是否過於急躁,並在整理思緒後再開口回應。這些看似簡單的小步驟,卻讓我的表達更加清晰,也讓對方更容易感受到我的真誠。
隨著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我發現自己在溝通中更加平和,與他人的連結也變得更自然、更有溫度。這本書讓我理解,練習不是為了完美,而是為了讓彼此在對話中找到更好的共鳴。
6.彭子涵的讀書心得: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其中之一)生而為人,所有的需求都很重要。沒有空氣,人類只能生存幾分鐘;沒有水,只能生存幾天;沒有食物,只能生存幾個星期。
無法滿足我們的關係和更高的需求時,也會帶來確切的損害,只是時間上能推遲得更遠一些。
嬰兒沒有獲得充滿愛的觸動,就會死去;孩子的成長環境中沒有足夠的關愛和同理心,可能很難在生活中形成健康的人際關係。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因為在生命早期缺乏這樣的核心關係需求,所以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得到充分治癒。沒有人類的溫暖和意義,成年人也撐不了多久,因為其思想會因而扭曲,精神也會崩潰。
目前的現實社會不就是這樣的在運作著,失序的輪迴著⋯令人憤怒、悲傷、擔憂、無奈⋯⋯
當然也有覺醒的一群人,默默的在努力著像(正念溝通)這樣健康的觀點的書,多希望政府能看見,從各個族群、團體、學校、企業⋯教育人民著手,讓人民能身心健康,邁向社會和諧!
7.邱榮芳的讀後心得
這本書介紹「創造有效的對話」的三個步驟,包括:1. 以臨在引導溝通、2. 發自好奇與關心、3.專注於重要的事,以及正念溝通訓練的三個重要基礎:1. 臨在、2. 意圖、3. 注意力。
接著在書中的章節,藉由一些觀念、比喻和想法,詳述每一個步驟的原則和練習方法。閱讀這本書的期間,恰巧我也加入一個瑜珈課程,所以每個星期都有機會進行書中所提到的正念覺知的訓練,練習與自己的身體建立確實連結。同時,書中提到關於需求、情緒、同理心的部分練習,與「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訓練相輔相成。
書中與我最契合的一段話是:「正念溝通的重點不是關於說什麼。......要達到良好的溝通,必須透過覺知來創造理解。一切必須從心開始,也用心結束;以真摯的開放和謙遜傾聽,真正試著去理解對方。要表達真正的意思,先看看內心。」
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與自己建立連結,感知自己的心、正視自己的需求、接納自己的情緒、同理自己的感受,那麼在生命過程中,與其他人相遇的時候,我們也能在相處的過程中,由發自內心的好奇與關心驅動,透過對話與專注傾聽,彼此產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