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讀書會
■主辦:北投社區大學
■執行: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2024秋季)
■指導老師:謝國清講師
■參與學員:
溫淑玲、施伊芳、黎秀琴、許逸倫、柯宜汝、黃娜玲、卜允婷、謝國清、李淑芬、陳麗惠、林正銘
讀書會執行時間: 11/22、11/29、12/6
■《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
出版:游擊文化
※心得
113年秋季班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讀書會心得報告
我殺了我的家人 讀書會 心得報告—林正銘
比起被照顧的對象、政府更應該優先協助從事照顧的人、像是珍對離職的人、協助他們重新就業。
照護離職者需要的是回歸社會的支持、愈來愈多人因為表面的原因而離職、
政府的政策應該要以照顧者為優先、讓無業而不安的他們安心。
雖然政治家說《零照護離職》、但有的人因為經濟貧困無法使用使用照護服務、
長照設施也都是等待空床的狀態、這些不得不在家照顧的人、
到底要如何兼顧工作和照護呢?
===
期待的解決方案:
照顧者去《照顧者中心》、就能獲得一站式服務、包含長照相關服務、津貼申請、資訊蒐集、照顧者同伴交流會、甚至是咨商師的心理輔導等等。
===
我們能防範悲劇於未然嗎?
===
生命的接力棒
生命接力棒的實際目的:是作爲契機、讓支持者和住在鎮上的居民對話。
===
第一目標:
早期發現那些第三人難以察覺、不易從表面上看出來的照顧者、因爲沒有利用長照保險服務的家庭也不少、所以有時行政單位也不知道那個家庭正在照顧病人。
第二目標:
是想以生命接力棒為由、問出此家庭的煩惱或健康狀。
這個接力棒就像是《鑽入》各個家庭的工具。
《我殺了我的家人》第三章讀後心得//黃娜玲20241130
「失智」這議題已成為當今的一門顯學。在看這本書的感受心是沉重,過程中也會不斷反問自己,如果換成是自己的家人我又該如何處理?我該如何尋求資源?處於某些階段時,我是否也會如同殺人者因怕麻煩別人而不敢或拒絕尋求幫助。
昨天學員分享三個角色故事正好與我讀後心得分享以先生殺了妻子(第二章)為主角,正好相反,更貼近身為女性我。最深的感受是,無論東西方,女性的天性總是忍耐力、韌性較強,尤其當了太太、母親之後,所謂為母則強,常會把一些事務無條件承攬於自己身上,怕麻煩其家人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也擔心影響其子女工作或子女成家後現在小家庭正常生活,不好意思後,便將「照護自己另外一半」成為是自己應該獨自解決、承攬的事。很可惜,幾篇案例都在這樣情況下,憾事發生。
作者訪談殺人者口述那段陪伴、照顧失智家人的過程,最後身心靈受到無盡摧殘開始慢慢累積崩潰的情緒,直到失控那一刻。我想說的是,也許這樣的憾事可以有討論和改善的空間,這本書部分案例有尋求資源,但為何憾事還是發生?綜合起來就是怕麻煩別人,或將麻煩(失智家人)留給其他家人來承擔,不如我現在親手將失智家人解決。如果經由醫療或檢定為「失智」,是否未來政府應當更主動積極介入:如定期追蹤失智家庭的狀況,並提供喘息服務給照護的人。一個避開照顧失智家人的空間,休息的時段,以減少或避免憾事發生。
《我殺了我的家人》讀書心得 —- 黎秀琴
兒子看著桌上的書本《我殺了我的家人》瞪大眼睛轉身問我:「這⋯是什麼⋯我是你現在身邊唯一的家人ㄟ⋯」
我們同時哈哈大笑!
是啊!可以這樣開懷的笑是多麼幸福的事。
然而看著書中ㄧ樁樁真實的案例故事,不禁想著⋯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嗎?
照顧失智母親慘烈的長照生活,哥哥向弟弟求救:「請救救我!」弟弟說因為是「救救我!」不是「幫幫我!」,所以離家多年的弟弟回來一起照護失智的母親,但是開始同住二個月後,弟弟殺死了媽媽。
哥哥自責:如果沒有把弟弟叫來⋯
都是因為我想從痛苦中逃離⋯
如果我單獨照顧下去⋯
說不定就是自己殺了母親吧!
長照是個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更是個不被任何人感謝的孤獨,即使有同住的家人。
書中也討論了「正因為是女性,所以才走投無路」的社會環境對女性的不公平。
「因為有照顧孩子的經驗,所以也能照顧病人⋯⋯」「女性比較適合照顧別人」這難道不是社會中的男性把照護責任推給女性的藉口嗎?
高齡社會從來不缺乏「長照悲歌」的新聞。病人與照顧者所承受的痛苦與辛酸,除非親身體驗,恐怕不是你我能夠真正想像。
聽從醫師建議:減少長照悲歌,第一,從個人「自我保健」做起。第二,為生命設下停損點。
預立醫療自主計劃以及安寧緩和醫療是停損的關鍵。
希望能如書中照護者所盼的「我想死在需要別人來照顧我之前」。
讀書會心得:黃允婷
本書雖然是日本的案例與採訪過程。但我們同時也透過個人生命經驗的分享,知道台灣在照護方面的政策有什麼樣的渠道可以尋求第三方的支持與幫助。
我覺得這本書提供我們共同討論的素材,同時也提到實際分擔照護家人,遇到的問題和處境,這是蠻重要也很實際的。比方經濟上,如何與其他兄弟姊妹分攤。自己要去瞭解相關資訊與可能的先備知識,比方對於失智病程的認識。身為人,如何面對人性與真的面臨到生死的處遇,當下能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我們或許很難按照原先理想的去做決定。但至少我們會對這樣的處境有所預備和警覺。做為與不作為都可以多去想幾步,同時也相應到前次讀書會凱特分享的內容。
只是這本書的缺點,就是封面有點黑,黑之外還加上了看了有點小壓力的文字。雖然可能可以理解為出版社在出版這本書時對於陳列、行銷等等的預想,但封面確實會讓人稍稍卻步(至少就我個人而言,一開始拿到書我把書皮摘下來,放了許久,等到讀書會日子近了才讀下前言和第一章。真的讀下去,能夠從精練的文字中看到採訪者的顧慮一步步推進到案例本身的關鍵核心。
我會殺我的家人嗎?文/謝國清
選擇「我殺了我的家人」當作這期讀書會閱讀書籍後,沒想到陸續有兩位學員見「書」傷情,直接表示不想參與閱讀工作,隨後我開始翻閱前面幾篇殺人故事,確實呈現一篇篇令人遺憾的事件。
這是日本NHK電視透過深度採訪後所匯集的書籍,明顯看出電視台想透過這些深度採訪內容與分析,針對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多的失智及照顧人口,企圖整理出政策的盲點,同時提供遭遇同樣狀況民眾的參考與反思;昨天(2024.11.22)的第一次讀書會前,跟一位提早到達的學員說,這應該是讓照顧者學習如何面對照顧的一本書。
我們班有兩位在機構有照顧經驗的學員,因此,他們時時補充許多各式各樣受照顧者或照顧者的樣態,此外,有幾位正在面臨或曾經經歷過的照顧者,也讓彼此的分享更具有臨場感,因此,總會讓讀書會比正課更精彩,且讓大家不捨得停止分享及停止聆聽他人經驗。
此外,這本書也給了許多啟發,譬如當殺人事件發生而且成為新聞時,就會產生許多怪罪,包括對「殺人魔」的課責,批評政府的失能或機構的無情等,但當記者逐一抽絲剝繭的探索後,就可以理解到,任意的課責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加深無辜者的內疚;不過,幸好近幾年媒體開始自我約束,不再大量報導這類事件,而讓政府有餘力為高齡社會多做一些事。
昨天兩位有經驗的夥伴就也說,我國這幾年的長照政策,確實幫助了許多照顧者,讓照顧者就有比較多的喘息空間,而免於更多不幸事件的發生,而許多民間團體也開始注意到照顧者的需求,並提供不同的機制協助照顧者。
大多數人應該都相信除非被逼入絕境,否則不會有人會殺自己的家人,因此,我們應該自我覺察,不要讓自己陷入絕境。
“我殺了我的家人”讀書心得--李淑芬
照顧者殺人這議題相當沉重,以這議題為讀書會主題是否合宜?我問過自己這問題!但之前身為照顧者所面臨的身心靈煎熬太強大,若沒有抒發情緒的出口,也許會走到兩敗俱傷的局面,因高齡老化已成為現世代話題,許多在家照顧者越來越多,我相信他們也曾面臨我面對的困境,若將問題藏在檯面下,破口只會越來越深,不如攤開透過分享互相討論取暖!
果真,第一場的讀書會大家以親身經歷或親朋好友例證,分享照顧者的難處,如何增加對照顧者的支持,家庭面對照顧引發的經濟衝突,我們這世代如何透過上一代的教訓減輕對下一代的負擔---等,當大家開放自己談論分享聆聽時,我深深感受的團體力量帶來的療癒,而這也是我期待讀書會帶來的結果!
依據統計,台灣照顧者殺人事件,有3/2的殺人照顧者採取自殺結束生命,自殺沒成功的還要面臨司法審判,明明是照顧最親的家人,為何落到如此不堪的局面,很多時候是照顧者沒被理解或沒有任何支持系統,另一方面是照顧者對被照顧者的病況及疾病進程不夠了解,希望藉由讀書會讓更多人了解照顧者的困境,也是這讀書會的初衷!期盼更多民眾能多理解照顧者面臨的照顧壓力,多給予支持鼓勵,讓他們有抒發的管道,有喘息的機會,讓殺人悲劇不再上演!
“我殺了我的家人”讀書心得--(麗惠)
之前曾在北醫神經內科擔任特助,神內主要病群包括:中風、帕金森氏症跟阿茲海默症,其中以失智病人最難照顧,因為病人不分晝夜,不分場合,會做出許多令照顧者崩潰的行為,除了情緒起伏外,最難堪的莫過於排洩物的處理……
也因此,許多失智症病人家屬會選擇關押隱匿,深怕周遭親友鄰居知情,丟了臉面,但其實失智症的照顧者是非常需要喘息及被關懷的,更需要其他人的協助才有繼續前進的勇氣。
台灣的長照雖然不完善,但也是一項重要支援,許多困難的專業照護可以交由居服員幫忙處理,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期待病人跟陪病者都能獲得支撐,長照越來越健全!
“我殺了我的家人”讀書心得--溫淑玲
「我不後悔,我認為我做了壞事。但是,我只能這麼做!」
我讀的兩篇報導,都是因為照顧失智的先生,在”自認為孤立無援,只能自己一個人承擔照顧責任”的狀況下,親自動手殺了曾經相愛相守的另一半。
前一篇是七十餘歲的女性,已經照顧了超過三年無法行走又逐漸失智的先生。先生是因為酗酒導致腦梗塞半身無法動彈,需要妻子照顧大小便,一天曾高達20次,不但不感謝,還會動手打人;得了失智症之後不分晝夜的叫囂、偏執、暴力…終於在一次先生過量服用安眠藥後,想離開地獄的妻子”,越過哪一條線!
第二篇是一位八十餘歲又有心臟疾病的太太,照顧罹患失智會”四處遊蕩”的先生。照顧三個月,即便妻子曾經是護理師,還是因為不願意求助別人,覺得「家中的事情必須得由自己完成」…最後把自己逼到了絕境 ! 雖然他把電線纏在丈夫脖子上,並且報了警,先生也只是輕傷,太太也獲判緩刑。但是完全能感受到”老人照顧老人的精疲力竭”的無助和無望!
“長照”最好不要發生。一旦發生了,必需有團隊或機構給予支持和喘息的時間空間。照顧者也必須要多愛自己,學習相對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或許悲劇不致發生,生命有另一番風景!
《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讀後感想 許逸倫
這本書深刻而細膩的揭示了在日本社會中,照護者在生活中與大環境的互動 不便與挫折,各種情境中不被理解產生的壓力導致家庭悲劇。通過採訪這些事件的當事人,作者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掙扎和無奈。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沉重和痛苦,讓人不禁反思社會對於長期照顧者的支持是否足夠。
書中描述的案例讓我感受到,這些當事人並非天生的罪犯,而是被生活的重壓逼到了絕境。他們的行為雖然無法被原諒,但卻能讓我們理解他們的處境。這些故事提醒我們,社會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支持系統,為長期照顧者提供心理和物質上的幫助,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此外,書中還探討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繫和責任。當事人在照顧過程中,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孤獨感,這些情感最終演變成了極端行為。這讓我認識到,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和理解是多麼重要。
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長期照顧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反思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身邊那些默默付出的照顧者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並促進社會對長期照顧者的支持和關愛。
《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讀後心得-- 柯宜汝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以為是小說故事,沒想到這本書是發生在日本社會的照護者殺了家裡的被照顧者的真實故事,照護者在生活中與大環境的互動 不便與挫折,各種情境中不被理解產生的壓力導致家庭悲劇。通過日本NHK電視台採訪這些事件的當事人,讓我們看到了殺人者內心的掙扎和無奈。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沉重和痛苦,日本比台灣提早老化,長照議題也類似,日本發生的的因照顧問題而犯上殺人的案例台灣也發生不少,只是沒有將照顧殺人的案例特別探討,看了這本書也會反思台灣對於照顧者的支持是否足夠? 是否我們也需要特別立法來支持照顧者的照顧責任。
台灣老年人口數快速成長,據統計民國114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而到145年預估將達37.5%1,人口快速老化所帶來的衝擊是極多面向的,非個人議題而是社會全面性的問題,建置符合高齡者的長期照顧需求,更是刻不容緩。自己也將於明年被列為老年人口,長照是切身問題,除了自己養生照顧自己,更希望正在蓬勃發展的台灣長照,能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提供更好的支持系統。